毛梓溆

三分思考,二分质疑,一分实践,方能信书成才。

毛梓溆 01-05 真知
摘要: 鲁迅说:“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这一句话,意在告诉我们抛开死板的教条,去实践,实践方能出真知。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吧,将青蛙放进温水里,给水慢慢加热,青蛙会因起初舒适的水温而悠然自得,直至水温无法忍受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晚了。有一位好学之人对此进行了一个实验,却发现结果并不是这样,青蛙最终从水中逃了出来。由此可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泱泱大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殊不知其中也存在着弊端。

  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腐败,科举制在一段辉煌之后逐渐衰败,最后出现了八股文。八股文限制了世人的人性,也禁锢了世人的思想,官场变成一滩死水,糜烂发臭,它彻底毁灭了一代人。书本成为了世人得以飞黄腾达的工具。于是,世人开始一昧地苦读书,失去了思考与创新

散落在大海上的岛屿<a href=http://www.cxydw.net/weimeitupian/fengjingtupi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风景</a><a href=http://www.cxydw.net/weimeitupi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图片</a>

  因此,真正可以为国家从事科研事业的人才微乎其微,一个国家的落后也就不言而喻了。尽信书的危害可谓小至摧毁一个人,大至摧毁一个国家。

  当惠根斯主张“光是以波动的形式存在”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由于牛顿的声名在外,很多人都否定了他的想法,认为他这是在幻想。只是,面对无数人不认可的呼声,惠根斯仍然坚持自我。最终,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正因惠根斯有自己的思考并大胆质疑,有不盲从的信念,才成就了这一正确的科学理论。亦如狄德罗所说:“质疑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

  敢于质疑,进一步就是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竭发展的动力。“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下》。孟子告诉我们不必拘泥于书本,要有自己的判断。由此,“不如无书”也是要求我们发扬创新精神。创新不仅仅为一个企业提供了生机和出路,使他们从摇摇欲坠的状态迅速发展成为企业中的皎皎者,也是成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利器,这便是不如无书的力量。

  鲁迅说:“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这一句话,意在告诉我们抛开死板的教条,去实践,实践方能出真知。

  明朝时期,李时珍也受到过科举失利的打击,最终未能走上仕途。于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促使他决心从医。那时的李时珍不分昼夜,不畏艰苦,跋山涉水,终于写成了享誉世界的《本草纲目》,为中华民族的医界增添了光辉的一幕。

散落在大海上的岛屿<a href=http://www.cxydw.net/weimeitupian/fengjingtupi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风景</a><a href=http://www.cxydw.net/weimeitupi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图片</a>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正了解一件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时候,家长和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认真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模式下,信书方能成才,普希金也这样认为,“人的影响则是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是广泛而持久。”

  这时候,有些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那到底什么观点是正确的呢?”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他们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有了书,有了人的思考、质疑和实践,才能使一个观点或理论得以改正。因此我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一观点与认真读书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三分思考,二分质疑,一分实践,方能信书成才。反之,不如无书。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