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下列小题。 河西走廊的风 王小洲 ①河西走廊的风真大,一刮起来就停不下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疲倦,没有一点停下来的意思。

02-10
摘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河西走廊的风
王小洲
①河西走廊的风真大,一刮起来就停不下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疲倦,没有一点停下来的意思。
②第一次穿行在河西走廊,这里的风就给

10.【答案】C(3分)
【解析】C.有误,“季羡林认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地只有一个”表述错误,文中原句是“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并没有提出“只有一个”的观点。故选C。
11.【答案】“河西走廊的风”在文中既指自然界中因特殊地形造成的来势凶猛、停不下来的狂风,也指在这条特殊通道上交流、碰撞、融合的中西文化和思想之风。(4分)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此题既要理解其表面含义,又要根据文章主旨挖掘其深层含义。由“风呼呼刮着,带着响亮哨子。风不仅来势凶猛,而且持续时间长”可见,其表面含义是自然界中因特殊地形造成的来势凶猛、停不下来的狂风。由“河西走廊是东西方文化和思想融合的黄金通道。汉唐‘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迎着河西走廊的风,我们依然西行。马可•波罗的后人们,依然在风中东行”等语句可见,其深层含义是在这条特殊通道上交流、碰撞、融合的中西文化和思想之风。
12.【答案】示例1:我认为不能删除第一段。因为第一段开篇就强调了河西走廊的风真大,且停不下来,既紧扣题目,总起全文,又与结尾处“迎着河西走廊的风,我们依然西行。马克•波罗的后人们,依然在风中东行”呼应。因此,第一段不能删除。
示例2:我认为可以删除第一段。因为第一段主要强调了河西走廊的风大,持续时间长,这与第二段所表达内容基本一致。且相比而言,第二段表述得更形象生动,内涵更丰富。因此,第一段可以删除。
示例3:我认为可以删除第一段。因为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表达内容基本一致,且相比而言,第二段表述得更形象生动,内涵更丰富。去掉第一段后,全文结构依然完整,且更紧凑,因此,第一段可以删除。(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回答同意与不同意都行,言之有理即可。如认为可以删去,可从第①②段都是强调河西走廊风大,删去后对全文内容的表达没有影响来回答;如认为不能删去,可从第①段开篇点题,能给人深刻印象,并且首尾呼应等方面来回答。
13.【答案】(1)示例:文章中的“下马威”指河西走廊的风极大,一开始就向我们显示了自己的威力。(2分)
(2)示例:白杨起舞,庄稼抗争,村庄歌唱,本句采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刻画了这些景物在狂风中的情态,体现了一种充满生机的美。同时,也从侧面传神地烘托了河西走廊的风的猛烈。(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句的能力。第①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其语境义。“下马威”本义指新官到任时故意向下属显示威风,结合“太阳白花花照得人睁不开眼睛,风呼呼刮着,带着响亮哨子”的语句可知,这里指河西走廊的风极大,一开始就向我们显示了自己的威力。第②题要求从修辞和写法的角度着手,“高大的白杨在劲风中起舞,低矮的庄稼在西风中抗争,稀落的村庄在烈风中歌唱”是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增强语势的作用,写出了风的猛烈,并且描写白杨、庄稼、村庄是从侧面表现风的猛烈。可据此回答。
14.【答案】自汉唐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中西文化和思想碰撞、交融的地方,通过河西走廊,中国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走进了中国。今天,我们将以更开阔和包容的心态让河西走廊延续过去的辉煌,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畅通。(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理解句子要与对全文的理解相结合。由本文表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题可知,“迎着河西走廊的风,我们依然西行”一句,深层含义指通过河西走廊,中国走向了世界;“马可•波罗的后人们,依然在风中东行”一句,深层含义指世界走近了中国,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畅通。据此分析理解作答即可。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