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要求写作(附范文)。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这灵物,无时无刻显示它的智慧。“滴水穿石”,何其刚也;“顺流而下”,何其柔也。

11-06
摘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这灵物,无时无刻显示它的智慧。“滴水穿石”,何其刚也;“顺流而下”,何其柔也。水的智慧在刚与

  1、这时郭靖只听欧阳锋初时以雷霆万钧之势要将黄药师压倒。箫声东闪西避,但只要筝声中有些微间隙,便立时透了出来。过了一阵,筝音渐缓,箫声却愈吹愈是回肠荡气。郭靖忽地想到周伯通教他背诵的“空明拳”拳诀中的两句:“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心想:“筝声必能反击。”果然甫当玉箫吹到清羽之音,猛然间铮铮之声大作,铁筝重振声威。郭靖虽将拳诀读得烂熟,但他悟性本低,周伯通又不善讲解,于其中含义,十成中也懂不了一成,这时听着黄药师与欧阳锋以乐声比武,双方攻拒进退,颇似与他所熟读的拳诀暗合,本来不懂的所在,经过两般乐音数度拼斗,渐渐悟到了其中的一些关窍,不禁暗暗喜欢。

  以上选自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第十八回,郭靖从东邪西毒二人的乐器争斗中印证了空明拳里“刚不可久,柔不可守”的道理。武学如此,生活亦然。

  2、雪灾过后,林子里满地都是断枝残柯。只有雪松安然无恙。原来,雪松的枝桠具有柔性。每当雪厚到一定程度,雪松的枝桠就会往下弯,直到学从枝头滑落。雪松用自己的“柔”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值得肯定。可是,“刚”也历来广为人们颂扬。如:“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3、名人的刚和柔。从古到今,刚柔相济的成功者大有人在:项羽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刚烈,也有“虞姬虞姬奈若何”的似水柔情;李清照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更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柔情;康熙既有执法严明的刚毅,也有爱民如子,为民着想的柔情;鲁迅既有对敌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刚正,也有对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

  4、邓小平的“一国两制”。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就是这样。”后来,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多次对“一国两制”作了类似的阐释。撒切尔夫人曾当面称赞邓小平创造的“一国两制”简直是“天才的创造”。邓小平一方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刚;另一方面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灵活变通的柔。最终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并对台湾的和平统一工作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5、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过刚易衰,柔和长存。过于刚强,锋芒毕露,与困难正面交锋,容易损耗刚强者的精力与体力,使其衰弱。柔和者能避重就轻,扬长避短,保全实力,以退为进。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就是一个好例子。楚霸王项羽刚强自负,锋芒毕露,最终自刎乌江;汉刘邦则圆滑柔和,善于笼络人心,最终击败楚霸王,建立汉朝。

  6、商容与老子。商容是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了。”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商容点头笑了笑,对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

  (四)写作思路:本文开头照应题目,设问入题,引人思考,切中话题。接着列举生活中三个刚不胜柔的例子,扣题、典型,然后分析总结,提升高度。结尾再次点明话题,回应文题,强化论点,并借抗日战争的实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作者从柔与刚的辩证关系入手,指出“以柔克刚”是太极的精髓,进而阐释“太极”在生活中的运用,体现了认识上的深刻性。其次,让事实说话,列举了生活中“以柔克刚”“刚不胜柔”的实例。说理建立在事实论据的基础上,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很有说服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