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欧洲儿童死亡率很高,大量婴幼儿难以活到成年。11世纪之前,童年都被看作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辻渡阶段,毫无重要性可言,社会缺乏对儿童特殊性的认知。

04-03
摘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欧洲儿童死亡率很高,大量婴幼儿难以活到成年。11世纪之前,童年都被看作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辻渡阶段,毫无重要性可言,社会缺乏对儿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欧洲儿童死亡率很高,大量婴幼儿难以活到成年。11世纪之前,童年都被看作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辻渡阶段,毫无重要性可言,社会缺乏对儿童特殊性的认知。当时人们并不认为儿童具备成年人一样的人格,对儿童普遍冷漠、忽视。15&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很多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世俗画,儿童逐渐被发现。17世纪以后,现代家庭观念在欧洲出现,孩子被看做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父母亲自抚育孩子并重视培养亲子关系、关注子女教育成为当时英国的新风气。18世纪,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儿童,尊重儿童”口号,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打开了科学研究儿童的大门。

  ——摘编自(法)菲利普•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等

  材料二宋代是中国传统儿童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说,家庭中应该由大人统御所有子弟,由家长决定子弟事务。朱熹要求儿童应该远离踢球、放风筝等 “无益之事”。儿童的存在,是为了变成大人。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儿童观传入中国。1902 年清政府《钦定学堂章程》中首次出现了“儿童”一词,“培养儿童,使有浅近之知识,并调护其身体”。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的《慈幼问题》、陶行知的《儿童创造教育》等代表着中国近代儿童观的产生,主张尊重并平等对待儿童。1919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访华,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儿童天性”“儿童中心”的儿童观在中国引起轰动并迅速风行开来。

  —摘编自熊秉真《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等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5—18世纪欧洲“儿童被发现”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中西儿童观变化的异同,并说明中国儿童观变化带来的影响。(13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内涵:关注儿童的特殊性,尊重儿童天性,重视儿童权利。(6分)原因: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家庭观念革新。(6 分,任意三个要点即可)

  (2)同:由忽视、冷漠到重视、关注;从以成人为培养标准到考虑儿童的特殊性。(4 分)异:欧洲源于自身因素,中国则受到西方影响;欧洲儿童观变化开始较早,进程缓慢,中国儿童观变化与近代民族危机密切相关,比较迅速、剧烈。(4分)

  影响:儿童地位和权力逐渐得到保障与尊重;冲击了传统观念,促进了思想

  解放;助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5 分,一个要点2 分,两个要点5 分)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