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05-15
摘要:   三千多年前,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两千多年前,孔子为游说统治者实施爱民之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一千多年前,张骞为促进汉朝与匈奴交流出使西域。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

  三千多年前,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两千多年前,孔子为游说统治者实施爱民之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一千多年前,张骞为促进汉朝与匈奴交流出使西域。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共同的精神,那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甘愿舍小我。

  近代,这种精神亦被完美诠释。从八年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无我”之士,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既有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伟大领袖,也有像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革命勇士,还有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伟大科学家,无论身份怎样、地位如何,他们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发扬并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为后代子孙做出了榜样。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是在年少时便立下了兼济天下的“无我”理想。有人曾说:“袁隆平在发明了杂交水稻之后,完全可以申请专利,这样便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袁隆平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在当今世界还有不少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无数双饥饿的眼睛在期盼着粮食,最终,他将发明交给了国家。是的,正是因为有袁隆平“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的存在,才有了大家吃饱肚子的幸福感。

  “功成”在谁不重要,“功成有我”方可贵。中国“天眼”工程建设负责人南仁东,在工程落成启用一周年的前10天离世,虽然庆祝竣工那一刻没有他的身影,但谁能否认和忘记他的功绩呢?正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一名领导干部离开岗位之后留下什么,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说到河南兰考“除三害”,人们就会想到焦裕禄;提及福建东山治风沙,人们就会怀念谷文昌;看到山东寿光的蔬菜,人们自然忆起王伯祥……这足以说明,历史沉淀之后的评价,才是最好的评价。

  然而,当今社会,“无我”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成了吃亏、愚蠢的代名词。追求个体实惠成为一种时尚,而无私奉献精神则略显尴尬。有为之士的高尚行为,便会被有些人认为是作秀、拉人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唤醒人们的集体意识与奉献精神成了重中之重。

  《围炉夜话》云:“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身处新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青少年当“粗粝能甘”,但行前路,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无问西东。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