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的温度

04-23
摘要:   晚清幕臣张之洞曾禁止家中子弟读《世说新语》,理由是他深恐幼童不得其隽永,先习其浅傲。其实,“世说新语”作为一种“碎片式”的文学其意义却是非同小

  晚清幕臣张之洞曾禁止家中子弟读《世说新语》,理由是他深恐幼童不得其隽永,先习其浅傲。其实,“世说新语”作为一种“碎片式”的文学其意义却是非同小可的。又如钱钟书的《管锥编》,也不过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笔记文字,堪称碎片。然而,其格局小而征引博,遂成为当世学人著作之最。

  如今信息时代的洪流裹携着我们仅有的时间,压缩着我们仅有的空间。在忙碌和逼仄中,从容拿出一本书,在地铁上煞有介事地攻读,几已成为笑话。碎片式阅读在这样的现状下兴起。各界对此众说纷纷,褒贬不一。我认为,碎片式的阅读不是错,错的是碎片式的思考。

  我们在读书时非常容易投入到一种连贯性的逻辑思维当中,去前后联想,广泛思索,对书的气象与格局作一个整体的把握,或对于一个细节深入探索。但是,当我们用手机刷着朋友圈,试图从万千鸡汤文中找出一点值得思考的东西,那真是需要披沙拣金的。诚然,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思考远不及捧书而读的安闲自在,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应当在空间与时间的逼仄下,为自己的思考多留一分广阔与深沉。

  就像周代那些充满灵性的诗歌碎片,一样被乐官们发现,成就了《诗三百》;就像生活中一个卷帘猜诗的细节,也一样写进了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我们,身处碎片的时代,不如用性灵的眼光,将碎片一一撷取,感受碎片的温度。

  或许是朋友图里的一条评论,或是知道上的一个精彩的回答,即使是这样的碎片,也依然可以擦出智慧火光。当我们抱着问题意识与怀疑眼光,会重新发现,这个世界,恰是由无数相似的碎片各自聚合而成的。阅读亦是如此,你可以从一段对于机构分化的文字联想到《神奈川冲浪里》的自相似性,你可以从一行新闻描述联想到其内在的社会原因和制度原因。如果你在读《论语》选样的“碎片文学”,那么此时,你也可以成为一个钱默存那样的学者。读到《阳货》可以联想起《燕燕》、《淇奥》;读到《为政》可以想到吴越之争,曲沃之立。当这种有深度的思索成为一种习惯,碎片式的阅读于你而言,便充满了灵感与自由,让你在思想的海洋里体会它亘古的价值。

  从一个海螺里聆听涛声,从一片落叶里回味盛夏,从一点萤火中回忆每一行夜路的灯火,从一滴泪痕中思念每一首诗。从每一段文字碎片中感受精神的温度。碎片式的阅读,它将一本书完整的学术格局暂时抛弃,留给思想之马更大的、得以驰骋的草原。告别碎片式的思考,让精神的征程通向星辰大海,感受碎片的,炽热的温度。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