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约翰·R。麦克尼尔通过谷歌搜索发现,“人类世”(Anthropocene)一词最早出现于1958年,但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并没有关注和研究这个词的内涵。

02-16
摘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约翰·R。麦克尼尔通过谷歌搜索发现,“人类世”(Anthropocene)一词最早出现于1958年,但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并没有关注和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约翰·R。麦克尼尔通过谷歌搜索发现,“人类世”(Anthropocene)一词最早出现于1958年,但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并没有关注和研究这个词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尤金·斯托默提出“人类世”概念,内涵基本一致,但并未引起学界重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荷兰科学家保罗·约瑟夫·克鲁岑正式提出“人类世”的概念,2002年,克鲁岑和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尤金·斯托莫在《自然》上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人类的地质学》明确指出地球已经结束了长达11700多年的“全新世”(Holocene),进入了人类世。
人类世意味着人类已经成了地质运动的主要力量,并开始成为影响地球生态、决定自身生存的核心因素。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临界点,全球变暖、臭氧破坏、人口过剩、物种灭绝、森林湿地和耕地减少、新材料导致的环境污染、化肥使用和海洋酸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关于人类世开始时间的界定,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人类世开始于18世纪。克鲁岑曾将1784年定为人类世的诞生年,因为这一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革命作为人类大规模利用化石燃料的开端,对地球整体的改变巨大,有调查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在1800年以后出现了明显增长。另一种认为,人类世开始于20世纪中叶,一是因为原子弹的发明,其爆炸后放射性元素在大气中显著增多;二是自1950年后,人类影响力越来越大,温室气体浓度、空气污染和酸雨等形势恶化。所以2019年5月人类世工作组在投票确定“人类世”这一概念后,计划于2021年向国际地层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将20世纪中期确认为“人类世”的起点,也标志着人类对地球全面影响的开始。
(摘编自付昌义、张洁《人类世视野下的中国科幻文学》,《科普创作》2020年02期)
材料二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北斗”覆盖琼宇、“天问”寻访火星,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令科幻和现实更紧密地交织于中国人的日常。
科幻作品发展至今,“强设定”和“高概念”已然不再新鲜,与视觉冲击力强劲的特效相比,科幻电影中的“科幻精神”与“人文内核”中那些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人性叩问、社会思辨、生活点滴,才更为引人共鸣、震撼心灵。想象未来的边界,正是为了看清当下,令观众从一部科幻作品中,得以看见未来、看见众生、看见自己。唯有生根于现实,寻找到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科幻之路,才是中国科幻文化和相关文学、电影等作品创作在新阶段的必由之路。
对科幻电影而言,技术铸其形,思想赋其魂,用中国人的东方智慧,讲述中国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人类共有的情感连接全世界的命运共同体,绝非“技术层面”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从世界文明的疆域中寻找到属于我们自身文化在新时代关于“未来”的定义和定位。这一切绝不仅仅是科幻文化或相关产业的一时之功能够抵达,而需要更为漫长的时光与积淀,更多经济建设者、文化建设者与多方面行业人才共同凝心聚力。在文化教育层面,一批文化研究学者和身兼创作者与研究者的青年作家们,正积极滋养着科幻文化与大众趣味的沃土;与科幻相关的文化学科与研究单位相继开设,并持续发展、培育人才、增强影响。文化争鸣与产业发展交相辉映,才能更好地令科幻文化与产业蒸蒸日上。
展望前景,从“一纸文件”到“一种常态”,从一部作品的“精彩”到一个时代“经典”,中国科幻的新征程,绝非是某个阶段的暂时性突破或模式化重复,而是需要多维且全面的结构性发展。人类的想象从未停止,有关梦想的故事讲述无尽,而科幻的事业终将薪火相传。
(摘编自覃皓珺《中国科幻:古老传说成就当代神话》,《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8日)
材料三
现人类世的科幻文学又可以称为近人类世科幻,指发生在与人类世开端不远的现在和近未来的科幻故事,这类故事更多的是反映现实人类遇到的或即将遇到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从科幻理论研究来说,现人类世的科幻文学或者可以说是科幻现实主义的一种,代表的是科幻现实主义中有关人与自然话题的科幻。
陈楸帆曾在2012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时说过:“科幻在当下,是最大的现实主义。科幻用开放性的现实主义,为想象力提供了一个窗口,去书写主流文学中没有书写的现实。”正如他所言,中国的现人类世科幻文学写作也是基于与现实的关系。他在《荒潮》中描写了一个全球化产业链下回收电子垃圾的小镇“硅屿”。异化的垃圾人与享受着全球化“高尚生活”的新富阶层共同生活在“硅屿”,他们之间的差异因为价值的剥夺与被剥夺、对他者的歧视与他者的反抗,在因垃圾病毒的侵袭产生的变异垃圾人影响下,被无穷地放大且变得不可调和。而这种对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极度关切的科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用他陌生化的笔触将当代中国人面临的困境一一映射在虛构的近未来世界中,让我们既疏离又亲近。
同样,灰狐的《固体海洋》作为现人类世毒物题材科幻文学作品,则立足于被塑料垃圾污染的海洋背景。作者对海洋塑料垃圾的想象似乎来自大洋上四处漂浮的塑料垃圾岛,他以变异的融塑细菌赋予了塑料岛生命,塑料细菌通过海洋传播,使人类婴儿变异、动物罹患癌症甚至与塑料垃圾融为一体,而这又好似日本水俣病的重演。就像人类世所观照的环境人文学理论所言,环境和人文不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意味着对海洋的污染终会反噬人类己身,只有正视这种破坏和污染,努力去保护海洋,才是保护人类自身。
同样立足于人类世环境人文学理论的还有与地球环境破坏相关的科幻。阿缺在《深处》中利用科幻手法将地球描绘成人类的母亲,而人类不听从地球母亲的劝告反而杀害地球母亲的行为最终使人类在宇宙中四处流浪。此外,还有与气候危机相关的科幻,如吴显奎的《勇士号冲向台风》,主人公试图用核弹去阻止台风且最终似乎成功了,但现实却完全不可能。正如哲学家戴尔·杰米森的判断,人类世显示了“人类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强大力量,同时显示了人类极度的无能,因为很多改变及其后果并非人类所愿,通过个人或小集体也无法得到弥补”。
中国科幻文学发展似乎缺少历史传承和延续,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核心科幻发展不过40年。人类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也与中国科幻成熟发展的时间相近,它们之间既相互观照又相互影响。中国科幻立足于人类世视野去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科幻小说的表现手法和文学水准,也有利于中国科幻文学性的提升;立足人类世文学批评去观照中国科幻,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终将为地球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改变,而中国科幻作家也将积极回应这种改变,并用自己的创作去印证中国在世界的发展与变化,让中国科幻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成长并行腾飞!
(摘编自付昌义、张洁《人类世视野下的中国科幻文学》,《科普创作》2020年02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罗・约瑟夫・克鲁岑正式提出“人类世”的概念,明确指出地球已经结束了“全新世”进入了“人类世”,并将20世纪中期确认为“人类世”的起点。
B. 陈楸帆的颁奖词指出,当下的科幻是最大的现实主义,因此也最具开放性,它能让科幻作家从与主流文学作家不同的创作角度,发挥想象力,书写另一种现实。
C. 材料三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我国核心科幻发展的时间也就是40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我国科幻文学发展是缺少历史传承和延续的。
D. “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天问”踏上探索火星的路程,这些以古老传说来命名的“当代神话”都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科幻和现实更加融合的明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荒潮》作者成功地将当代中国人面临的、由全球化产业链下电子垃圾回收引发的系列问题,置于近未来世界中展现出来,让读者产生亲近感。
B. 《固体海洋》中,灰狐将视角定位于被塑料垃圾污染的海洋,通过写塑料细菌给人类带来的反噬,呼吁人们必须正视这种污染的现实,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
C. 今天拍摄一部引人共鸣、震撼心灵的科幻电影,虽然离不开特效带给人的强劲的视觉冲击力,但更要在影片中能叩问人性、引人思辨、贴近日常生活。
D. 我国科幻小说表现手法和文学水准的丰富需要立足于人类世视野去创作,而从人类世视角切入的中国科幻文学的文学批评更让人了解中国的巨大作用。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电影讲述的故事不属于现人类世科幻范畴的一项是(   )
A. 《程序恋人》: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之下,人类和机器发生了一段恋情。
B. 《<坏未来》:陨石掉在地球上,路过的两个人被辐射,最后形成不相同的性格的故事
C. 《姜子牙》以“封神大战”为前情,讲述了姜子牙跨越人、神、妖三界,为苍生而战的史诗传奇。
D. 《空气侠》:幼年丧父的主人公希望自己成为英雄,有了超能力后,他却发现一切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人类世的中国科幻电影”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答案】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