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钟 高尔基 一 嘀嗒,嘀嗒! 在万籁俱寂的夜里,独自一人倾听钟摆冷漠无情、连续不断的嘀嗒声,是会觉得阴森可怕的。

02-25
摘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 钟
高尔基

嘀嗒,嘀嗒!
在万籁俱寂的夜里,独自一人倾听钟摆冷漠无情、连续不断的嘀嗒声,是会觉得阴森可怕的。这种声音单调一律,像数学一样精确,永远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 钟
高尔基

嘀嗒,嘀嗒!
在万籁俱寂的夜里,独自一人倾听钟摆冷漠无情、连续不断的嘀嗒声,是会觉得阴森可怕的。这种声音单调一律,像数学一样精确,永远重复着一句话:生活在不知疲倦地前进。黑暗和睡梦笼罩着大地,万物默默无声,——只有时钟冷冷地、大声地向人们报告分秒的逝去……钟摆在嘀嗒作响,每一响都标志着生命缩短一秒钟,标志着大自然赋予我们每人生命中的一瞬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分分秒秒是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还有许多别的、更重要的问题没有答案,而我们的幸福却又取决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怎样生活才能觉得自己是生活所需要的人?怎样生活才能不失掉信念和愿望?怎样生活才能使度过的每一秒钟都能激励我们的精神和智慧?永无休止地运动着的时钟也许有一天会回答这一切。——它会说些什么呢?

嘀嗒,嘀嗒!
世上没有比时钟更冷漠无情的了。它总是那样节奏准确地响着,在你诞生的时候是如此,在你贪婪地摘下青春幻想花朵的时候也是如此。人从出生之日起,每过一天便向死亡靠近一步。而在你濒死语梗时,时钟也将枯燥地、无动于衷地计算着你末日的分秒。在它冷冰冰的计算中——请仔细听——响着一种因洞悉一切而感到倦怠的声音。自古至今任何东西也不曾使它激动,使它感到珍贵。它是冷漠无情的。所以,如果我们想生活,就必须为自己创造出另一种时钟,思想感情丰富的、勇于行动的时钟,来代替这种乏味、单调,以其阴郁伤人心神、含有责备意味冷冷作响的时钟。

嘀嗒,嘀嗒!
在时钟不知疲倦的运动中没有静止点,——什么东西我们能称作“现在的”呢?一秒刚诞生,第二秒便随之而来,把前者推进到未知的深渊……
嘀嗒!你是幸福的。嘀嗒!痛苦的灼人的毒液又流进你的心房。如果你不想方设法用新的、充满活力的东西充实你生活的每一秒钟,这痛苦就可能成为你的终身伴侣,伴随你度过生命的分分秒秒。苦难是诱人的,这是一种危险的特殊享受。有了它,我们通常便不再寻找别的、更崇高的做人的权利了。然而这种苦难,因为触目皆是而变得身价低廉,已不为人们所注目了。所以,苦难未必值得珍视,——应该用一些更独特、更可贵的东西来充实自己,——不是吗?苦难——是一种跌了价的黄金。不应该向任何人抱怨生活;安慰的话语中很少包含着人们寻找的那种东西。生活只是在人们同妨害他们生活的东西斗争时,才会变得更丰富、更有趣味。在斗争中那些烦人的、枯燥的时间会在不知不觉中飞逝而去。

嘀嗒,嘀嗒!
人的生命短得可笑。怎样生活?一些人千方百计逃避生活,另外一些人把自己整个身心献给了它。前一种人在晚年时精神空虚,无所回忆;后一种人精神和回忆都是丰富的。两种人都要死去,如果他们不把自己的智慧、身心无私地献给生活,他们在世上都会一无所留……而当你们濒临死亡时,时钟将无情地计算你们弥留的时刻——嘀嗒!就在同时,每秒钟又会有新人诞生。可你已经不在人世,除了你的躯体,你的任何东西都不会在生活中留下,而这躯体也将腐烂发臭。机械呆板的造物者把你投胎世界,而后又把你拖离人间,如此而已,——难道你的尊严能不为此恼怒吗?假如你是骄矜的,因顺从时间的秘密使命而感到屈辱,那就在生活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吧!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一块制成的砖,静静躺在一座楼房内,后来变成了粉末,消逝不见了……做这样一块砖是乏味的,庸俗的,是不是?如果你有智慧和精神,如果你想体验生活中那些美好的、思想感受丰富的动荡时刻,就不要同这块砖一样吧!
8.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一系列辐射式的联想的?(2分)
9.文章第一部分有什么作用?(3分)
10.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二部分的画线句。(4分)
而在你濒死语梗时,时钟也将枯燥地、无动于衷地计算着你末日的分秒。
11.说说你对第三部分画线句“一秒刚诞生,第二秒便随之而来,把前者推进到未知的深渊……”的理解。(4分)
12.文章第四部分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8.本文以时钟的嘀嗒声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展开一系列辐射式的联想。
9.文章第一部分,从听时钟声音开始,引发出对于时间的种种思考,总领全文。
10.[解析] 从“枯燥地、无动于衷地计算”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具体作答即可。
[答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警醒人们生命的短暂,提示读者要珍惜时间。
11.[解析] 根据“一秒刚诞生,第二秒便随之而来”的形象表述,确定时间的运动性。
[答案] 时间不断运动着,从不停止,若不及时抓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12.文章第四部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千方百计逃避生活的人与把自己整个身心献给生活的人进行对比,批评了前一种人生,肯定了后一种人正确的人生观。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